新丝路

字:
关灯 护眼
新丝路 > 缅甸风云 > 第123章 人口

第123章 人口(第2/2页)

    如果使用百v度A*PP或者U*C/Q.Q浏览器不显示内容or乱码,请关闭广告屏蔽功能or畅读模式,或者安-全模式(今日*头条须关闭安-全模式)

惨,只领工分,收入水平远低于干部。

    相比滇南,根据地待遇如此高,自然吸引一大批农村青壮年来投,哪怕工厂再苦,他们也能坚持下去。

    若是比苦,公社种田不苦?

    年头忙到年尾,也只是勉强果腹,至于吃肉添新衣就别想了!

    根据地给予的丰厚待遇,吸引了上万名农家子弟,各工厂优中选优后,留下了5千多预备役工人。

    每个岗位都是一个师傅带两三个徒弟,以尽快培养更多的工人,为以后的工业产能大爆发做准备。

    表现优异的青工会选送到技校,接受更专业更高阶的技能学习。

    除了工厂,根据地物流部门也填满了好学的华夏子弟,他们将会是司机、汽修工、电力工人...

    更有一批优秀子弟选入部队,成为光荣的人民军军人。

    一共有八千多名华夏农家子弟扎根根据地,成为工人、军人、学生,极大地补充了九旅对青壮年人口的需求。

    根据地的人口分布非常有意思。

    九旅直属的军人、公务员、职工、工人不含(青工),一共八千多人,是根据地骨干。

    八千多青工是预备役军人和工人,是后备力量。

    雨季之下,虽然很多工地停工,但依旧留有六千多施工工人,他们来源复杂,本地农民、克钦邦来的,和华夏来的农民工。

    年初旱季施工高峰期时,各大工地共有3万多民工。

    今年雨季结束,刚好秋种农忙期过去,到那时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会更多,不会低于年初的数据。

    古凯战役拓土,和果北根据地的建立,根据地农村人口也大为扩充,人口数达到5万余人。

    雨季困顿,北上移民潮被打断,不然农村人口会更多。

    8月初,民政部汇总人口时,根据地人口总数达到八万余人,若纳入经商的流动人口,治民超过十万。

    人口翻倍,人口结构也很微妙。

    九旅本部人员身居要位自不必说,更为神奇的是,华夏子弟和当地百姓恰好错开生态位,没有形成经济地位的冲突与矛盾。

    华夏子弟当工人或者参军,不深入农村,不和农民抢夺生存空间。

    农民分田地后,醉心于种田、经商,精英则通过民兵选拔,参军或者成为基层办事员。

    张扬大费苦心发展工业,就是为了避免华人大移民造成的华缅冲突,从而避免内部矛盾拖累了解放进程。

    华人干工,百姓务农,一同参与军政,为解放事业而共同奋斗,这套制度架构初显威力。

    若不出大意外,在没解放全缅之前,华人大迁移不会挤压缅甸各民族的生存空间。

    相反,华人带来了文明,带来了进步,带来新希望。

    华缅分工,不单是工业分工制度,更是缅甸政治制度的铺垫。

    至于能否可行,该如何改进,张扬等人一直在思考、在改进,也在不断吸纳新鲜血液。

    幸好九旅常委成员都很年轻,张扬缅历1950年出生,今年才28岁,若是长寿,能等到大英女王死的那天。

    李国成是华夏佤族人,常委班子里年纪最大,但也不过45岁。

    谢和华是川省知青,年纪38岁,参谋长王飞35岁,将志明是张扬发小,同是28岁,李寒保山知青,年27岁。

    就连夫死儿随,满门忠烈的玛努常委,虽脸色老相,但也不过41岁。

    九旅常委平均年龄才不到36岁。

    而军政府里掌权的将军都已是花甲老头,逼着67岁的吴奈温不停地发动清洗,提拔年轻校官,以防备被军头赶下台。

    缅共总部更是一群上个时代的老家伙,一直恋栈不去,沉迷于内部斗争。

    对比之下,九旅执政团正如日中天,朝气蓬勃,无论缅共还是军政府,都是人老迟暮,日落西山。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
热门推荐
修罗武神 万相之王 十方武圣 火热的年代 大奉打更人 轮回乐园